面对“问题少年” 我们该怎么办?_木铎社工

面对“问题少年” 我们该怎么办?

2020-04-02 21:02:20  浏览:1186  作者:管理员

社工常常会接触一些“问题少年”,他们像一只随时准备战斗的小刺猬,经常打架斗殴、惹是生非。面对这样的服务对象我们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一直也是心理学家特别是人格心理学家关心的问题,不同流派的人格心理学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精神分析流派强调无意识的作用,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无意识的死的本能——一种自我毁灭的愿望。当然,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不会自我毁灭的,所以这种冲动就会转向外面,以攻击别人的方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攻击别人的根本原因。
 

生物流派、特质流派的人格理论家认为攻击性是一种稳定的特质,一些人似乎生来就比别人具有更强的攻击性素质。男性的攻击性倾向比女性强,是因为男性天生具有一种控制竞争对手的需要以便保全自己,并将他的这种基因代代相传。此外,那些从小就喜欢推撞别人、侵犯他人的孩子,长大成人以后也常出现家庭暴力和犯罪行为。
 

人本主义流派的心理学家坚信“人之初,性本善”。他们说,如果能在富足和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所有人都能成为乐观、和善的人。反之,爱打架的孩子往往来自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家庭。如果儿童形成不良的自我形象,他们就可能在遇到挫折时对别人大打出手。
 

在行为主义流派看来,人们是通过学习学会攻击的。在学校称王称霸的孩子发现,会打架好处多多。他们先挥舞棍棒,然后他们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因为别的孩子怕他们,对他们避而远之。行为重复出现的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得到犒赏。因此,在学校因称霸而获益的孩子,攻击行为就会持续出现,而且还会在其他场合也这样做。只有这种攻击性得到的不是犒赏而是惩罚,他们才会学着收敛。社会学习理论补充说,儿童还可以通过模仿来进行学习,如果他们看到别人用攻击行为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时,也能懂得攻击性被奖赏的道理。善打架的孩子给别的孩子起到一种强有力的“榜样”作用,使他们明白,有时候打人是有用的。
 

认知主义流派探索的焦点是,富于攻击性的人是怎样加工信息的。他们认为,人们如何对情境作出反应,取决于他们对情境作何解释。假设你一个人在公园里散步,两个十几岁的男孩在你身后10 米左右的地方走,突然他们的步伐加快并且向你靠近,想象一下你会如何反应这两个男孩想急着到哪儿去?他们只是因为精力充沛走得比你快吗?他们想追上你,问问时间或去图书馆的路?他们想从背后袭击你?……面对这样一个模糊的情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反应。特定的个体是觉得受到了威胁、骚扰还是平安无事,将决定他是逃跑、准备打架还是继续前行。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给爱打架的和不爱打架的男孩看一盘录像带。录像中,一个小学生把另一个小学生画的画摔坏了,录像中看不出那个小学生摔画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但是相比于那些不爱打架的孩子,爱攻击的男孩更多地把这一行为解释成故意的。
 

显然对“问题少年”不同的心理学家作出了不同的解释。究竟哪个是正确的,还是他们都说得不错?也许这些解释并不互相矛盾,只是它们强调的重点不同。但是身为一名社工——一个助人的角色,我们应该站在哪个流派的立场上才更有利于实现服务成效?如果我们选择精神分析流派、生物流派或特质流派的立场,一味强调攻击性行为的遗传性、稳定性、不可控性,则很难想象我们的工作可以顺利进展。反之,如果我们选择人本主义、行为主义或认知主义的立场,看到攻击性的学习性、能动性、可控性,我们的工作才会有希望。正如认知主义在解释攻击性时说的那样,人们如何对情境作出反应,取决于他们对情境作何解释。我们对“攻击性”源泉的看法不同,也决定了我们面对这些“问题少年”时的态度和处理这些“问题少年”的方式和方法。
 

到底是哪些偏激的认知、错误的学习、不良的环境让这个孩子成为这样的人这是我们社工应该去想的。唯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方能有的放矢。


     地址:http://sw.mca.gov.cn/article/sgws/201508/20150800863146.shtml
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木铎联系 邮箱sjs_muduo@163.com,谢谢!

评论区

共 0 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