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有60万社会工作服务组织,从事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因体制性束缚和规则的缺失,有的社工组织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为非营利性企业单位,有的没有登记,造成在中国“做善事”不易,不规范,甚至混乱的局面。《慈善法》的颁布实施,将会全面提高中国慈善事业法治化水平,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北京木铎社会工作事务所邀请李建阳律师就机构在开展工作过程中遇见的困惑和问题进行法理层面的梳理,全文如下:
1、《慈善法》和《公益事业捐赠法》、《红十字会法》之间的关系。
《慈善法》是一般法,《公益事业捐赠法》、《红十字会法》是特别法。《慈善法》的宗旨为发展慈善事业,弘扬慈善文化,规范慈善活动,保护慈善组织、捐赠人、志愿者、受益人等慈善活动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进步,共享发展成果。中国境内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慈善活动以及与慈善有关的活动,均适用《慈善法》。这其中当然包括红十字会等非营利性组织开展的相关慈善活动。《慈善法》主要规制的是慈善行为,对慈善行为主体除公开募捐外没有特别的限制性规定。
《公益事业捐赠法》主要规范捐赠和受赠行为。《红十字会法》主要规范中国境内设立的红十会开展国内、国际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平进步事业的活动。在慈善活动中,《公益事业捐赠法》、《红十字会法》有特别规定时,优先适用特别规定。譬如,政府应当给予红十字会资助、使用统一标志等。
2、《慈善法》实施后,如果没认定为慈善组织,是不是不能开展慈善活动?
不是。《慈善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本法公布前已经设立的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非营利性组织,可以向其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认定为慈善组织,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决定。
以上规定,仅是倡导性指引,并非强制性规定。非营利性组织要不要向其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认定为慈善组织,由其自主决定,各非营利性组织依照本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仍可从事慈善活动。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个人若有重大困难,可以向社会求助,接受社会的资助。《慈善法》仅是禁止组织或者个人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开展募捐活动,骗取财产的行为。
3、慈善组织认定的标准是什么?
“面向社会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和“非营利性”是慈善组织的核心特征。根据《慈善法》的规定,慈善组织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1)以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
(2)不以营利为目的;
(3)有自己的名称和住所;
(4)有组织章程;
(5)有必要的财产;
(6)有符合条件的组织机构和负责人;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根据法理,凡符合以上条件的组织,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或认定,民政部门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及时登记或认定,不得拒绝和推诿。对民政部门相关行政行为不服的,申请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4、登记或认定为慈善组织有何好处?
登记或认定为慈善组织的好处:可以成立、参加慈善组织行业;公开募捐;成为慈善信托的受托人;可以委托有服务专长的其他组织提供慈善服务;为实现财产保值、增值使用慈善财产进行投资;直接享受税收优惠等。
5、免税资格认定是否取消?
慈善组织无需免税资格认定。《慈善法》第七十九条规定:慈善组织及其取得的收入依法享受税收优惠;第八十二条规定:慈善组织、捐赠人、受益人依法享受税收优惠的,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由以上规定可知,登记或认定的慈善组织,享受税收优惠是其法定的权利,无需再经免税资格认定,可直接享受税收优惠。
《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仍有效,但仅适用于未认定为慈善组织的非营利组织。
6、慈善组织负责人需要关注的法律风险
为防范借慈善名义谋取个人不当利益和运营中的背信道德风险,《慈善法》加强了对慈善组织的监督,慈善组织需要接受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制度、一个平台、三类公开、两项告知”,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一个制度,是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慈善信息统计和发布制度。一个平台,是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各自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上向社会公开慈善信息。三类公开,即政府、慈善组织、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都有各自的信息公开义务。政府要公开在对慈善组织进行登记管理等行政行为中获取的慈善信息;慈善组织要公开组织章程和决策、执行、监督机构成员等信息,要公开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还要定期向社会公开募捐情况和慈善项目实施情况。两项告知,即对捐赠人、受益人的告知。慈善组织开展定向募捐的,要向捐赠人告知募捐情况、募得款物的管理使用情况。慈善组织提供慈善服务,要向受益人告知资助标准、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等信息。
另外,《慈善法》引进了诉讼监督。一是,捐赠人对慈善组织违反捐赠协议约定的行为,有权要求其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向民政部门投诉、举报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二是,信托监察人对受托人的行为进行监督,依法维护委托人和受益人的权益。信托监察人发现受托人违反信托义务或者难以履行职责的,应当向委托人报告,并有权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慈善法》规范了慈善募捐、慈善捐赠、慈善信托、慈善财产、慈善服务、信息公开等慈善活动。作为慈善组织的负责人都需要认真学习相关法律规则,及时完善修订相关运营制度,依照法律规定规范运营,将法律风险尽可能降低。
【37】“社区是我家,美丽靠大家” 木铎开展垃圾分类主题系列活动
2020-12-31「记忆车站」“科学预防,无畏面对”老山东里南社区认知障碍症预防倡导宣传活动
202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