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路上 绝不停歇--实习中的经历、感悟与反思_木铎社工

追光路上 绝不停歇--实习中的经历、感悟与反思

2021-08-03 15:07:28  浏览:5302  作者:杨若萱(实习)

在确定机构之前我很犹豫,既想去自己熟悉的机构,又想体验一下工会的办公氛围。在和彬彬老师沟通后,决定选择一个可以接触个案、服务对象的机构——木铎,体验一下真正的基层社会工作者。由于之前在木铎机构与司法局合作的项目中表现优异,我很快被通过,就这样我怀着紧张又期待的心情来到木铎。日子一天天过去,从最初的迷茫、抱怨耽误复习时间到后来的享受以及离别时的不舍。

时光流逝,白驹过隙,我带着不舍的心情和机构成员一一告别,做好最后的告别工作。在实习期间,有过错误,有过鼓励,有过懊恼,有过欣喜感动,也有遗憾,当然最重要的是我在这期间的收获与成长。从最初的的小白到如今的小成熟,这期间我反思了很多,下面我将展开分享。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一直以学生的身份自居,身边人除了长辈就是同辈群体,终于在大三的这一年中我可以体会我实习生的这一新身份。起初对于机构领导一直叫学姐,当然她也是我们学校毕业的。但毕竟我们现在关系上有了一些变化,她作为机构的负责人,我们对她的称呼逐渐从学姐变为兰姐,并不是谁要求,只是我们在实习中心态上有了变化,不在像学校一样有老师为你兜底,在工作中,属于你的任务就是要想尽各种办法去完成,你所写项目策划,所做PPT不再只是课堂展示,而是真的拿去参加竞选,去参加比赛、去争取项目。

在实习中我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一名机构实习生是在前期的项目策划中,这其中我们做的项目策划不能“参考”、不能模仿,要原创并且内容要具有持续性、创新性,是真正会运作在项目中,当然前提是被选中。这不是自己个人在学校的成绩考核,而是会影响整个项目运行的程序,以及机构的筹款计划。这只是浅层,更深入的则是影响项目运行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是否真的可以帮助弱势群体或社会亦或者其他群体。心中的压力直线飙升,肩膀上的重量也突然增加,这时候是我真正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学生而是一名实习社会工作者。

同时,在实习的过程中由于任务分配的不同,我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有过执行者、策划者、帮助者、受助者等等一系列不同的角色,在机构督导和学校督导的共同指导、陪伴下,我逐渐接受并且适应这些角色。

刚来到机构的时候,认为机构办公室过于狭小拥挤,望而却步,犹豫了一下便继续进去了。在这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地方,就办公环境来说不是最好的,所以对我来说很难产生归属感。归属感“打”到我是在清明节外展巡街的时候。

外展巡街是流浪乞讨人员社会化外展救助项目的一部分工作,这个项目属于社会治理类别,社会治理是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参与,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作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流浪乞讨人员社会化救助在倡导社会关爱的同时,也会针对特殊个案展开个案帮扶服务。

在清明节期间外展第一天我们与平时不同的是穿上了木铎外展志愿者的工作服,是实习这段时间以来第一次真正从明面上让所有人一目了然便知道我在为木铎机构工作。因为是特殊节日,很多机构和单位的志愿者都有在巡街外展服务。这天我还遇到了其他机构的志愿者团队,他们也身着他们机构的工作服,多个机构“撞”到一起的时候,虽没有接触但内心的归属感油然而生,甚至还生出了一种莫名其妙的“保护欲”,自己暗自较劲。虽突然,但那一刻我认为我就是机构的一份子,我和机构互相以对方的荣誉为己任。在我心中,那一刻我与机构的关系便建立起来了,就像哲学中部分与整体那样的关系。

刚到机构的时候在最先与我建立关系的是兰姐,她即是机构的负责人也是同校毕业的学姐,如果那时候原先指定的督导外出归来的话可能机构督导最先吧。

木铎长期以来一直有一个关于困境儿童赋能的项目,我在工作中有一项内容就是学习儿童性教育知识整理成PPT然后转教给小朋友。这其中有讲解到我们作为传播者、倡导者首先就不能羞于表达专业名词。但从小的教育环境让我对这些词很难说出口,因此就需要克服内心的羞涩。

在一次入户中,我随同薇雪姐一起入户HH家,HH是薇雪姐长期服务的一个服务对象,此次入户之前薇雪社会工作者收到了来自HH手机关于“腹肌”等一些不是他的年纪所能说出的内容,薇雪社会工作者准备一探究竟,在交谈的过程中发现是有人用HH的手机发送的一些不好的内容。薇雪社会工作者很直接的和HH说“姐姐对于这些内容很生气,认为这些内容非常不礼貌”,并借此对HH进行了一些性教育方面的知识,在一旁观察记录的我非常佩服薇雪社会工作者可以很直接的表达这些词汇,之后我也私下尝试说出这些内容,用平常心去看待。在机构的学习不仅是看专业书籍,更是有来自于社会工作者前辈们的言传身教。

在这段时间的实习中,做过很多工作,个案入户、走访调查、带领小组以及一些行政工作。在这些工作落实的过程中,渐渐感受到实务课程中的一些内容,真实的呈现在我的眼前。就如,心理实务课上阳辉老师曾说:“你们经常把服务对象想得太脆弱,以至于说话过于委婉,很多时候对方不能理解你真正想表达的内容。这时候,需要你直接的说出你所表达的内容以及你希望对方做到的内容。”。

在入户K家的时候,我经常害怕在对话中不小心踩到他的雷点,对于他是否开窗通风也不敢直接说出来,毕竟他有自己的原因,我怕触及到他的伤心处,但我在社会工作者和他的对话中以及我后来询问社会工作者的时候发现,和K对话直接说就好,不但不会触及雷区还会增加彼此之间的亲切感让他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尊重以及在我们眼中他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两样。也正是因为彼此之间的坦诚,K才会和社会工作者建立友好关系,居住环境也得以改善。这之后我也尝试直接对服务对象表达我们希望他们知道或者做到的内容,将老师们的理论知识逐渐运用到我的实践中。

刚到机构是由其他的实习生“前辈”为我介绍机构现行的一些项目,如外展巡街-发现、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困境儿童赋能,党建活动等。在实习前期,机构的督导也有意让我们体验一下不同工作,如小组活动、策划、PPT、通稿、拍摄、整理资料等等。可以说在这次实习中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都有尝试过。

通过前期的摸爬滚打、不断试错、同辈鼓励、前辈经验总结,我逐渐对于工作内容变得得心应手,例如写通稿可以在心中有框架,不再半天磨不出10个字了。很多基层工作也易如反掌了。

很多工作内容、流程也顺手了很多,甚至对生活也有了小小的影响。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手机拍照方式的改变。外展拍照需要我们将手机横过来,以便装下更多需要记录的内容,导致我现在拍照也本能的将手机横过来,即使竖着拍或许更合适。当然这只是举个玩笑的例子,不过随着督导对我的指导,我现在已经可以很好的适应这些工作了。身份的转换也切换自如了。

 我们每周都会进行周记的记录,在周记里我也学会了每周会对自己的行为做一个专业的反思。尤其是会对本周的工作进行总结。在不断地总结反思中,我对于工作的熟练程度和适应程度逐渐有了提升。从两眼一抹黑的懵懂到手到擒来的下笔,其中的成长轨迹贯穿我整个学期的。在这条时间轴上,每一步都有被记录。

大学这三年来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不少但都未有幸实践,最靠近实际的是崔思凝老师的课堂剧本,但那也是我们自己所撰写的理想状态。此次实习中我带着老师们传授的经验知识,在社会工作者督导的带领下将这些知识一一落实。亲自体会各种沟通技巧运用到实际中的感受,以及那些来自服务对象的真实反馈,而不是我们所编写的理想状态。在那些反馈中有和期待中一样的,也有出乎意料的,无论哪种都让我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检验的过程中,也让我的印象更深刻,让我的意识有机会反作用于实际。

在这45天的实习中,我已经从懵懂的大三学生变为小有经验的实习生,从一无所知的小白到现在很好处理自己情绪、工作的“老手”。无论是沟通技巧、办公室生存、学习技巧、工作经验各个方面都有或大或小的提升进步。虽然我也有不足,但整体上是前进,每天进步0.1,日积月累就是前进一大步。

除了上述所说内容,我遇到过伦理困境、价值观冲突,很多人没法在这点上提出我认为可以适用于我的方法。或许在未来我可以不选择做一名社会工作者,以规避这一问题,但目前作为实习生这是不可避免的,对于此,我逐渐发现或许我可以将这分为工作和个人。在工作中,坚持社会工作者的伦理价值,在生活中,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这样虽有些“冷血”或者其他一些弊端,但对于我来说是目前我最能使用的方法。

其实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也有过很多不足,如专业知识运用的不够熟练,畏难情绪产生的时候自己不能很好调节,需要外界力量的介入。不过我也有很多收获,除了上述内容我还收获了友谊,没有他们的陪伴我也很难完成我的实习。独木成舟,众木成林,在这里也想感谢我的同学、朋友以及老师、督导和家人。

实习告一段落,但前进的脚步未曾停下,现在我要继续去追新的光啦!

追光路上  绝不停歇--实习中的经历、感悟与反思


(稿件提供者:杨若萱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18级社会工作二班 )

评论区

共 0 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