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夜学#PART1续集
个案是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
在周二夜学第一趴中,小雪社工把社工的个案工作比作悬崖边的拉绳人,我们都极为认同。社工每日在岗巡逻,发现在悬崖边上的目标对象后,抛出急救绳索。
然而在日复一日的工作当中,社工也有困惑的时候,当自身能量耗竭,社工就会感到迷茫。
这时,有3种方式,能够为其充电。
一是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拓宽知识面;二是聘请督导,邀请有相当资历的督导,为其答疑解惑;三是小组讨论,把相同经历遇到相同问题的伙伴们聚在一起,树木皆有参差不齐,将困惑摊于圆桌,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在很多项目操作要求里,都有要求每次开展个案服务务必要拍照片以做工作痕迹留存。但部分服务对象对拍照片会有顾虑,甚至有时候会发生拒绝拍照的情况,同时,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权也是我们社工要考虑的因素。
并随之而来的问题:一是:部分服务对象个人形象、生活环境、卫生状况也一般的情况下,拍照记录是否会触及到服务对象的敏感点,甚至伤害到服务对象?
二是:如果不拍照片记录,项目购买方或第三方评估会评为无效服务吗?
在完成项目规定要求与担心服务对象隐私的双压下,社工往往会有心理负担。
社工为什么要拍照片?
回答:对内,我们有项目管理工作记录的要求。对外,我们有完成项目指标的工作任务和案情过程呈现的责任。在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我们的作用是协助服务对象解决自身问题,恢复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有一些共性的群体性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协同和推动去解决。在社会倡导层面,通过”文字+照片“把服务群体的现状投射和呈现出来,可以让社会更多的人能看得见这个群体,也有机会伸出援手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所以,我们认为在征得服务对象同意的情况下,服务照片是为了项目的延续,和起到号召更多人参与到这项工作当中。
并且,我们要用好“全貌画像”技能,更清晰的勾勒出服务对象抽象的信息全貌、具体的形象,可以加深我们作为服务对象的同行者、陪伴者的印象,在做服务过程中,前后照片也可起到对比的作用。
从年前到现在,为“酷哥”(我们的服务对象)开展服务也有十几次了,酷哥的行为习惯没有大的改变,觉得自己工作效率不高,服务数次,没有效果,感到沮丧。
(了解“酷哥”是谁⬇️⬇️)
在个案工作中,终极目标是帮助服务对象建立自信心,社会功能恢复,回归正常生活。在讨论到酷哥的案件上,社工可能就是我们说的悬崖边的拉绳人,并且是处在角力的阶段。在酷哥身上,我们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焦点回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酷哥蛰居在家已5年之久,他的头发与穿着反应出5年在家不出门是什么样子的。据他自叙时间对他来说毫无意义,日复一日都不出门不接触其他人。可能,此次情况,不是十几次的“生命探视友善访问”就可以解决的。
第一次去酷哥家探访,酷哥说自己的头发已有近20年没剪。有一段时间,酷哥的邻居经常性的向相关部门投诉酷哥家有异味。所以,没有正式接触之前,都会问一个问题,里面到底住着谁?
自木铎接手了酷哥的案子,在第一次探访中,酷哥记住了主责社工的名字;然后,酷哥愿意给我们开门;久而久之,我们换掉了酷哥的床铺,装上了新的灯点亮了房间;慢慢地酷哥喜欢上了看报纸,知道外面有疫情让我们要小心…酷哥的左邻右舍停下了投诉,也想把自家的洗衣粉、洗发水送给酷哥,让他好好改善自身状态,还有大学老师跟着我们一起去探访酷哥,主责街道和区相关部门科室非常支持我们开展服务,等等,所有的一切,都在慢慢的推进。
确实,让酷哥走出家门,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因此,我们着急也没用的。只能建立小目标,潜移默化地影响他。
在讨论过程中,我们都认为,不是每个服务对象的所有问题我们都可以完美解决。要学会给服务目标分优先级,一级一级的去实现,出现反复也属于正常现象。我们要相信,有人在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有人在默默的服务着那些需要服务的人。我们作为同行者,拉住他的手,防止他掉下去,等待着其他资源进来,能一起拉一把。当然,整个过程,我们一定要尊重服务对象自身的力量和选择,毕竟,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向。
我们不是全能的救世主,我们就踏踏实实的认真的做好每一天的工作,机构自然也会得到成长。待我们发展壮大,可以参与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就是我们的一份事业了。
以上,是关于这两个问题我们达成的共识,可能不成熟也不一定是其他团队或机构会出现的问题,却是我们这个团队在具体的个案工作开展过程遇见的问题。我们的机构文化有一条是”创意为先 择优选择“,鼓励大家有问题放心大胆的提出来,能一起解决的一起解决,不能解决的,我们放到合适的时机去再次讨论和寻找解决的方法。
牵手同行 建美好社区--“云培育”课堂之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
2020-09-01“快乐足球 暖心相伴”——木铎社工开展蛰居一族社会联结活动(I)
2022-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