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_木铎社工

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

2020-03-29 20:29:22  浏览:4934  作者:管理员

一、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方向

(一)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必要性

     1.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要求

     社会工作成为一个专业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社会工作专业化。如前所述,专业有学科和职业两种意义。对于前者,专业化是指进入某学科的人员按照该专业的标准,规范化地发展该学科的过程。在这种意义上,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有从不甚专业变为较为专业的过程,这就是专业化。对于后者,专业化是指某一职业越来越由受过专门的高等教育的人充任,并按照专业要求为社会服务的过程。在这里,社会工作专业化主要是从后一种意义上而言的,即指从事社会工作的职业群体的专业化。当然,这与社会工作学科的专业化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在现代社会,社会工作教育的专业化发展一般是社会工作职业专业化的科学基础。

       我国的社会工作有专业化的要求,这是与我国的社会发展相联系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实际的社会工作既不是职业化的,也不是专业化的,这种状况与我国的前现代社会状态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因为对于一个全能式政府及单位来说,细致的专业化分工是不必要的,甚至是低效的。20世纪80年代,我国走上了现代化道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在理性主义的指导下,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可以保障工作的高效率。专业化分工也适用于社会服务工作,当社会服务不是慈善式的活动,也不是管理和政治的附属物时,由专门的服务队伍,采用专业化的工作方法,对有需要的社会成员提供有效的服务就是必然的。这样,社会工作就必须走上专业化的道路。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指出表明,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社会服务或社会工作也会走向现代化。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是社会分工的要求,是社会服务规范化的要求,是有效地提供社会服务以满足社会需求的要求,也是社会现代化的要求。

       2.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条件

       虽然社会工作专业化是一个过程,即它是一个不断实现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还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即在一定条件下,社会工作专业化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效果。社会工作专业化需要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基础条件。

       经济基础。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经济基础是指社会工作的较快、质量较高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力量的支持。社会工作的发展、社会工作专业队伍的存在和发展要以一个社会的经济的一定发展为基础。从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社会工作的较高水平的发展较多发生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有可能将一定的资金用于社会福利服务,有可能会支持专门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专门队伍,而这支队伍的存在有助于发展出本行业的专业技术、工作方法,形成本行业的规范。当然,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一定与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程度呈线性关系,即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一定较高。但是,在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社会工作作为一个职业还没有分化出来,没有得到经济的有效支持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的共同体就难以形成,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就可能是低水平的。

        政治因素。社会工作是一种带有政治含义的道德实践。社会工作的政治性不但表现在对社会公平的追求,而且,社会工作群体也可能作为一种政治力量存在于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中。他们在一定的政治体制中活动,实施政策,又可能反过来影响政策。因此,社会工作群体可能是政府的合作伙伴,也可能是它的压力群体。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开放的政治空间对社会工作的发展是必要的。这就是说,不是政府垄断,而是民主政治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必要基础。这种政治民主不是指社会工作群体会作为一种政治力量存在(因为社会工作群体本质上不是政治团体),而是指政府会容许社会工作群体作为专业团体对政府的政策提出质疑以至批评。

       教育的影响。专业社会工作不是一般的社会服务活动,而是社会工作者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而实施的服务。尽管服务实践是产生科学方法的基础,但是在现代社会中通过专门教育学习科学方法是较快提高社会工作者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在现代社会中,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主要不是走工匠成长之路,高水平的社会工作专业队伍的出现与社会工作教育和培训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社会工作教育不但可以造就一大批有较高水平的社会工作者,而且社会工作教育者通过参与社会服务,进行社会工作研究,可以提高社会工作的服务水平,促进专业发展。
 

(二)社会工作的职业化

       1.何谓职业化

        职业化是指某种社会活动被社会认定为是一种职业,并得到发展的过程。一种社会活动被认为是一种职业是由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封闭的小农经济没有职业分化的要求,士农工商成为几个主要的职业,即社会认为是正当的、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生活收入的职业。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不断加剧,某些专门的社会服务活动(社会劳动)逐渐成为有独特的技术、专门的服务对象、共同的标准的群体,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预示着新职业的诞生。当这种社会服务活动(社会劳动)被社会认可并得到发展的时候,也就开始了职业化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某种职业的社会认可常常表现为政府的职业管理部门的认定,而这种认定又以社会的需要、该职业技术与服务的特殊性及不可替代性为基础。在这里,某种社会服务活动(社会劳动)的特质、重要性是其成为新职业的基本条件,同时,人们的主观努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美国,内战时期就有了受薪的社会服务,但是其规模很小,还没有形成一种职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广泛存在的慈善服务活动也没有被称为职业。当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社会工作培训,社会工作被认为具有专业特征的时候,社会工作成为一种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2.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的关系

       职业并不等于专业,职业化也不等于专业化。具体到社会工作来说,社会工作职业化与社会工作专业化是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社会工作或社会服务作为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并得到发展的问题,后者指的是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是否具备专业素质,持守专业理念、运用专业方法进行服务的问题。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工作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基础,当社会工作还没有成为一种职业时,其专业化就无从谈起。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并不一定导致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当社会工作被认为可以由并非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充任时,当社会工作并不认为需要专门的技巧和方法时,社会工作可以成为一种职业,但并不一定成为一个专业。比如,目前在中国,某些地方政府正在确立社会工作的职业岗位,一些有不同知识背景、教育背景、职业追求的人通过职业招聘而成为“社会工作者”,但是,他们并不是专业社会工作者,这种社会工作还不是一种专业。

       在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是针对泛社会工作的现象而言的。泛社会工作现象是指多种不同的活动都冠之于社会工作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就成为可有可无的,政府和社会对于社会工作就不可能有具体的标准性的要求,这不利于以助人为己任的社会工作的发展。因此,社会工作首先成为一种职业,它有自己的入职标准,就成为发展社会工作的一个基础。在这一基础之上,从业人员作为一个共同体,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这就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过程。

        社会工作职业化同专业化的上述关系并不是一定的,有时,社会工作专业化也可以不依赖于其职业化过程而展开,甚至专业化可能先于职业化。当前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也培养出一批潜在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他们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可以从事专业化的社会服务,这样,社会工作专业化就不是发生在职业化之后,而是同时发生的。


(三)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进程

       1.专业化的发展过程

       从社会分工和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某种职业的专业化是与职业共同体对提高自己的职业服务活动,维护职业共同体的利益相联系的。对于政府来说,强调某一职业的专业化意味着为该职业制定标准,要求它提供符合标准的服务,同时也意味着对该职业给予一定的市场保护。专业化要求有一定的入职标准,要求从事该职业者遵守职业规则,并对该类从业者实施专业评估或监督,这种评估和监督有的是自律性的,有的是外部强制性的。显然,专业化的监督是一种控制行为,但是,它也同时赋予被监督者以权利,因为专业标准可以发挥专业排他性的功能,这有利于专业团体在市场中的自我保护。

        专业化是一个包含着众多方面的社会过程,从专业构成的角度来看,某社会活动专业化的过程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在专业能力方面,从事该活动人群的工作的专业化程度逐渐提高,这表现为:最初人们在这些活动中只是表现为某种专长,后来它们依次为准职业和职业,接下来变成一种专业;在组织方面,该活动人群的组织程度逐渐提高,开始从事这些活动的人们可能寄生在某些专业组织之中,后来开始形成自己的松散的组织,再演变成准专业组织,最后形成专业组织,有了自己独特的组织规范;在活动的知识基础方面,开始这一活动群体接受的是非正式教育,后来是课程培训,再变成接受高等教育以至大学学位课程;在效果方面,起初该社会活动的经济与社会效果微弱,后来逐渐增大,再到后来这一活动变得十分重要;在政府的支持方面,由于该活动所表现的以及社会对它的重要性的认识在发生变化,所以政府对该活动的支持逐渐增加,由开始的少量承认和支助,无市场保护,到多样化承认和支持,一直到国家设置规定对其进行市场保护;从该群体的自治程度来看,开始他们对其他组织的依赖性大,后来逐渐独立和建立自己的威信,最后表现为该群体的高度独立,并形成了自己的专业威信(赵康, 2001)。

        不难发现,某一活动的专业化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社会过程。它以该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活动群体的规模及素质、社会对它的认可程度为转移。正是因此,各种专业活动的专业化进程表现出某种差异:在前工业社会,首先成为专业的是律师、牧师和医师。在工业社会,工程师、会计师成为专业。在强调社会福利的时代,教师和社会工作者成为专业。在企业化社会,经理和商务专家开始进入专业的行列(赵康,2000)。  
2.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渐进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表现出自己明显的特点。首先,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没有社会工作的专业概念,从事类似社会工作服务的是政府官员和单位组织中的干部,这使得社会工作实际上是行政性的、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80年代末,受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及外部影响,中国开始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这是一个以国际专业社会工作为模本的、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过程。于是在本土社会工作和国际社会工作的比较之中,许多学者提出了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问题。这使得社会工作专业化有两层意思:一是作为服务活动的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其假设是原来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各种福利服务的提供方式已不适应市场化的要求。另一层意思是社会工作教育应该实行专业化,走培养专业社会工作人员之路。由于后者主要发生于教育界内部,所以比较容易解决。而前者由于涉及到计划经济体制的遗产,而且这些制度遗产仍然在发生作用,对这些制度遗产的系统性的转换要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所以,在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工作制度的过程中,采取渐进性的发展策略是理性的。事实上,社会工作专业化已经成为社会工作教育者和对实际社会工作队伍的发展负有责任的政府官员的共识,但是走向专业化的道路则是渐进的。这表现为,在教育领域对非专业化的课程体系进行引导和帮助,实行专业教育。对于实际从事社区工作、社会服务工作的人员,提出准专业化的发展要求,确定岗位资格,实行在岗培训,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现在,社会工作专业化或专业社会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二、社会工作专业化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一)社会发展战略及中国新的发展观

       1.社会发展战略简述

       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不应该认为是社会工作教育者、实际社会工作者的自利性的要求,实际上,正如上述专业化进程所反映的那样,它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现代国家制度建设的组成部分。

       社会发展不同于经济增长,也不同于经济发展,它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进步状态。对社会发展内涵的科学认识是人类经过许多挫折之后才实现的。20世纪50-6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个以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的运动,不但发展中国家,就是发达国家也普遍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当作主要的奋斗目标,这就是传统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引下,各国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是却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社会后果,比如由于追求经济增长而带来的环境破坏与环境污染,财富分配两极分化加剧,等等。这些都是对社会公平、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伤害。可以说,传统发展战略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其严重的不良后果。

       针对世界性贫困的加剧,7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了基本需求战略。基本需求战略建议将发展的重点集中于解决贫困群体的基本的生活问题。具体说来,即通过经济发展使贫困群体在食物、饮水、教育、就业和社会参与诸方面都得到改善,使他们能过上基本的、体面的生活(佩鲁,1987)。

       70年代末-80年代初,面对各国在经济竞争中对环境的破坏以及这种破坏对人类生存的实际的和潜在的威胁,国际组织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人类在经济发展中要保护环境,要维持人类与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发展战略在理论上得到了各国的普遍响应,然而在实际上,由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各地区参与日益激烈的竞争,所以保护环境的目标远没有实现。

        但是不论如何,过去数十年的发展实践使人们认识到社会发展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发展的正确选择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2.社会现代化与新的发展观

       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发展战略是与现代化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化不应该被理解为经济的增长或发展,而应该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就是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要以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

下一篇:无国界社工江紫红:强大信念支撑灾民心灵重建

评论区

共 0 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